慎始、慎终、慎独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的精华所在,在今天我们共产党员中开展的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中,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。
慎始,强调的是到一个新地方,做一件新工作,开创一个新事业,开始时,要慎之又慎。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,对事物的认识,都有一个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、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。因此,在这个过程开始之时,要如履薄冰,谨慎行事,也就是慎始。实践证明,工作中不能慎始,往往把好事情办坏;到一个新单位不能慎始,往往立足未稳,败下阵来;做一个领导不能慎始,往往打下开局面。毛主席对慎始的问题历来十分重视。他在延安时就批评那种下车伊始,乱发议论的坏作风,这是对那些不懂得慎始者的批评;新中国成立前夕,他反复提醒要防止“糖衣炮弹”,“决不当李自成”,这既是对李自成夺取政权后不能慎始的反思,也是强调共产党人要慎始。可以说,慎始是为人行事这篇大文章的开头,大文学家苏东坡曰:“君子慎始而无后忧”。开好了这个头,才能立足,才能打开局面,才能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。
慎终,意思是说,一个人要注意保持晚节。其实,做人也好,做事也好,都有一个善始善终的问题。一般来说,慎始还是比较容易的,一个人到新的地方,做新的工作,面对新的环境,通常情况下是比较谨慎的,为人谦虚,办事小心,说话慎之又慎,这个时节是不容易犯错误的。可是,时间长了,工作熟悉了,环境好了,人际关系疏通了,手中有权了,不知不觉就放松了、懈怠了、麻木了。要求也不严格了,骄傲自大,忘乎所以,这时就要犯错误了。不能慎终,除了日久懈怠之外,还有对外界诱惑或压力抵制不力使然者。不能慎终,危害严重。做事不能慎终,往往是行百里半九十,功亏一篑;做人不能慎终,往往夕阳落马,晚节不保,教训沉痛。农谚说:编筐织篓,重在收口,“收口”的工作就是慎终。如何才能慎呢?古人说:“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”。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要时刻用党章、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,要有‘与人不求备,检身若不及’的精神,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,努力做到‘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’,老老实实做人、踏踏实实干事、清清白白为官”。
慎独,“君子慎其独也”。人的一生中的时间,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:一是与人共处时,二是独处时。一般来讲,与人共处时,检点言行,容易做到;而独处时,言行没人监督了,人性的弱点就比较容易暴露了。人生中,独处的时间是比较多的,独处时能否严于律己,是一个人修养、品质、能力的综合体现。可以说,做人,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慎独的功夫上。所以,中国历代圣贤都强调慎独都注意在独处时修炼自己。不能慎独,往往源于“人不知”的侥幸心理,因而在金钱、美色等外物诱惑时心猿意马,甚至丢盔弃甲,做了俘虏。殊不知,纸是包不住火的,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慎独,重要的是管好自己“八小时”以外的时间,慎应酬、慎嗜好、慎习惯,读好书、交好友、行好事。要加强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的学习,心存敬畏,手握戒尺,做到一日三省吾身,不断提高精神境界。慎独,最重要的是练好“不动心”功夫,坚定理想信念,造就坚强意志,培养浩然正气,要有“先天下之忧而忧、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政治抱负,做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、一个有道德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。
慎始,慎终,慎独,贯穿了一个“慎”字,都从时间、空间上讲的。从表面上看,它们好像是方法、形式问题,实际上,它反映了世界观、方法论,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。“慎”的内容,不外乎言行两个方面,做人也好,做事也好,无论开始、结束还是独处,慎言慎行了,言行有矩了,就可以立足、立身、立世;不慎,必输、必败、必毁。古人云: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常思“慎”字,方可立于不败之地,才能永葆共产党员本色。(周建冬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