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光临长治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!
   
   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>>理论研讨>>工作研究>>文章正文
 
关注三农发展 推动农村小康——对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思考
日期: 2013-12-12 15:43:04
  
    “实现农民收入翻番”,“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”,是新一届市委、市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任务。今年以来,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围绕这个中心,依法行使监督职权。开展市本级农业投入专题调研,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、执行、审计整改、决算进行全程监督;持续关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,跟踪回访监督市政府关于人大审议意见落实情况;积极配合市委巡视督导,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、农村城镇化发展、农村安全稳定建言献策;开展农村气象信息服务、防汛减灾设施建设执法调研;做好定点包村扶贫工作,为农民办实事好事。通过有效监督和服务,支持市政府及涉农部门在实施“五五战略”中,大打项目建设、富民增收、城镇化建设攻坚战。目前,全市实施的工业反哺农业、园区产业集聚、移民搬迁脱贫等富民增收工程模式已见雏形。以沁州黄、金泽生物、潞宝金和生、鑫四海、太行紫团、大红袍、世龙食品、牧村乳业、亨德谊食品、长子方兴等企业为龙头的一批农业产业园区、农产品生产加工板块初具规模。以振兴、常平、霍家沟、黎侯古城为代表的大批小城镇、中心村引领示范作用初显效应。全市农业转型升级、农村城镇化推进、农民致富增收的发展态势良好。但我市“三农”发展的结构性矛盾、瓶颈性问题依然突出。一是一产不稳,比重失调。全市农业在三产中的比重仅为4个点,农民收入主要来源靠“务工”,农业的基础地位十分脆弱。二是农业龙头项目不多,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没有一个跨入省100强行列,整体实力小而弱。三是城乡差距大,发展不平衡。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.8倍,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、公共资源投入历史欠账多,贫困县配套资金到位难,推进城镇化的社会保障功能水平低。四是贫困人口多,承受能力低。全市有五分之一的农业人口收入在2300元贫困线以下,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的返贫潜在因素多。五是园区产业发展重复雷同、小城镇建设一张面孔、中心村集聚盲目跟进等现象可能导致的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不可忽视。这些问题必须在转型跨越中统筹协调,有效加以解决,“三农”发展才能迈出大步伐,农村小康才能早实现。
    通过调研听民意,联系实际理思路,我们认为,做好三农工作,确保农民增收,要进一步理清“四个关系”,抓好“六个突破”。
    “四个关系”:一是现代农民与现代农业的关系,也就是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问题。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传统式的分散经营、粗放管理农业,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。确保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,实行土地集中流转、园区产业集聚,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大势;公司+农户的成功模式、家庭农场经济的探索发展,显现出良好效益和潜力,必须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,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。二是因地制宜与整体推进的关系,也就是解决好转型跨越与科学发展相统一的问题。目前一些农业园区发展盲目跟风、产业布局重复雷同,存在集聚效应差、竞争实力弱等风险;小城镇、中心村推进和移民搬迁下“指标”、“一刀切”,存在基本保障功能低、影响稳定因素多等隐患,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,统筹规划,量力而行,稳妥实施,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。三是干部要政绩与农民得实惠的关系,也就是解决好民生为本,求真务实的作风建设问题。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领导干部没有政绩不行,但不能要“一个书记一个主义,一任县长一个主张”的官僚主义,更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。必须以民生为本,坚持走群众路线,把实事办好,好事做实,真正让老百姓分得改革发展的最大“红利”。四是人大监督与部门配合的关系,也就是解决好依法监督与自觉接受监督的效能问题。人大视察、调研、执法检查、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等活动,既是监督的法定程序,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权力支持,不能搞“坐着车儿转,隔着玻璃看”、“只见审议意见,不见落实结果”的形式主义,必须坚持监督有作为,跟踪问效果。政府工作部门包括直属和条管部门应切实增强人大意识,主动接受人大监督,真正做到接受监督不应付,落实整改来实的,民主法制才能进一步规范完善。
    “六个突破”:一是农民增收要在项目建设上抓突破。农民增收是“三农”的核心问题。建设新农村、推进城镇化、全面达小康,根本性的目的就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富裕,提高幸福生活指数。要把项目支撑园区发展、项目推动农业转型、项目带动农民增收、项目促进农村繁荣,作为“三农”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要结合实际,总结太行山物流、鑫四海、金和生、黎侯城等一批大项目招商引资、盘活土地、引企建园的做法,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。要秉承“无农不稳、无工不富、无商不活”农村经济发展理念,借鉴常平、振兴、荆圪道等示范新村发展多元经济体,转移剩余劳动力的经验,拓展农民致富渠道。要规范发展龙头企业+专业合作社+基地+农户的经营模式,用好用活惠农政策,依托方兴、紫团、大红袍、沁州黄等现代农业园区,通过土地集中流转、返租承包经营等方式,发展订单农业,延伸产业链条,把更多的实惠让利给农民,确保稳定增收。
    二是扶贫攻坚要在产业开发上抓突破。实践证明,稳固的产业支撑是经济腾飞的“翅膀”,产业壮大是脱贫致富的保障。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,统筹规划,政府引导,市场运作,按照“一县一业、一村一品”发展思路,围绕“双十”工程,因地制宜,整合资源,打造特色农业集聚区,推动标准化生产、规模化经营、产业化发展、特色化营销、品牌化建设。要建立对“百企千村”产业扶贫农业开发公司、领导干部定点包村帮扶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绩效考核机制,做到真扶贫、办实事,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、龙头企业。要捆绑使用各级扶贫资金和各部门专项扶持资金,发展一批大项目、好项目。要积极探索政校企结合、产学研一体发展模式,注重培养现代农民,引爆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,创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,打造一批就地创业、科技兴农、脱贫致富的现代农民。
    三是移民搬迁要在社会保障上抓突破。移民搬迁是脱贫解困的捷径,农民进城是为了过上好日子。必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,才能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发展、可致富。要总结推广壶关县的政策整合型、拆旧移新型、经济实用型、节约用地型、集体主导型、市场运行型“六种模式”,针对不同户型分类制宜,推动异地扶贫搬迁。要采取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、小城镇建设“三结合”举措,使进城农民有事做、能赚钱、住得起,由贫困变富裕。要进一步规范健全城乡统筹、一视同仁、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机制,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,转换身份,享受待遇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劳动技能培训,使进城入镇农民技有所长,自主创业,提高收入。
    四是城镇化推进要在提升功能上抓突破。城镇化、中心村推进不是简单的人口集聚,要求的是社会服务功能的提档升级。要加大政府投入,建立完备的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就业、社保、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,夯实安居乐业根基。要加强基础设施改善,优化人居环境,方便生产生活。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,大力普及社会主义价值观、道德观、科学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,帮助农民向居民实现实质性转变,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,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。 
    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在强化监管上抓突破。农产品质量安全牵动着农业产业和人民生活的“神经”,局部安全事故可能导致整体产业链的瘫痪,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。所以说安全也是增收。目前我市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弱、检测水平低、风险系数高的问题不容忽视。要加大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、应急指挥系统和基层站所建设力度,提升监管能力。要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强制性的技术规范,严格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强化源头监管。要积极改善市县两级检验检测机构设施设备,尽快取得“双认证”资格,开展实效性检测。要创新探索监管人员挂职轮岗制度,解决边远基层人员缺、招录难的尴尬问题,确保监管到位。从而,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需求,以市场安全引领农业产业健康发展。
    六是人大监督要在注重实效上抓突破。人大监督必须依法办事,讲求实效,否则就达不到监督的目的,体现不出地方权力机关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。在实际工作中,人大监督仍存在“有监督,微收效”的问题,“不说白不说,说了也白说”的现象普遍。人大监督要有“白说也得说,力争不白说”的维权意识,要依法办事,讲程序更要重实效。为此,必须认真确定监督议题,确保监督有的放矢,避免监督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。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,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,指问题指到要害处,提建议提到关键点。必须注重跟踪督办,有效运用刚性监督手段,敢于“捅娄子”,善于较真劲,监督政府承诺兑现,落实人大审议意见,真正体现履职作为,才能树立起权力机关依法监督的权威。(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)
 
 
[ 关闭CLOSE ]     [ 打印PRINT ]
长治市人大长治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度部门决算公开表2016年08月05日 
长治市人大长治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“三公”经费支2016年08月05日 
长治市人大<45b>长治市人大常委会部门预决算及“三公经费”预决算公开项目2016年08月01日 
长治市人大长治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公告(1)2016年06月22日 
长治市人大长治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公告(2)2016年06月22日 
长治市人大长治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公告(3)2016年06月22日 
长治市人大关于第二十三届山西人大新闻奖评选办法的通知2016年05月13日 
长治市人大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2016年02月29日 


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一届
全国人大代表——申纪兰

长治市人大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 
长治市人大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 
长治市人大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 
长治市人大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各项 




    

联系我们 | 使用帮助 | 网站地图 | 检索中心
长治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[版权所有] 主办:长治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
任何意见和建议请 联系我们 邮箱:sxczrd@126.com
推荐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6.0 以上,1024*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网站备案序列号:晋ICP备01000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