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|
凸显正能量 监督促发展——沁县人大监督工作掠影
|
日期:
2013-03-04 10:03:18
|
近年来,沁县人大坚持以“咬住监督不放松,促进社会大发展”为目标,采取多形式、多举措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,有力地促进了沁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,使全县的产业转型明显加快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,赢得了县委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。 服务中心及时作出决定决议 县委、县政府于2008年作出了关于建设“北方水城·中国沁州”的重大战略部署,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县委的决策,及时审议批准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 “北方水城·中国沁州”的专项报告,作出了关于建设“北方水城·中国沁州”的决议,并且针对建设工程量大、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,又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,审议通过了县人民政府关于“北方水城·中国沁州”建设项目向农发行贷款的报告,为加速水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,使县城六条大街和广场建设焕然一新,县城周边的水系建设更加壮丽美观。2011年,县委又提出了建设“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县”的转型目标。县人大常委会认为沁县是无矿产资源县,要想尽快脱贫致富,必须在农业上做文章,走有机农产品发展这条路。为此,县人大常委会不仅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调研,要求农业、质检、工商等部门要通力协作,为全县有机农业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,而且及时作出了“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第一县”的决议,对县人民政府提请的《沁县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(试行)》和《沁县有机产业产品监督管理申诉处理暂行办法》两个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备案审查,并通过了这两个试行办法,有力地促进了沁县有机农业的发展,并获得了“国家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县”的称号。 关注民生审议意见铿锵有力 专题审议是人大常委会一项经常性的监督方式,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,如何用好用足十分重要。对此,县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意见上下工夫、做文章。2010年,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义务教育法贯彻情况进行了专题审议。在审议中,委员们针对调研视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,如:有些乡镇在编教师不少,但上岗者不多,个别教师长期请假和脱岗,严重影响着正常教学;许多家长和学生不了解国家的“两免一补”政策;有少数学校存在“搭车收费”的现象等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法宣传不到位、不深入、不广泛;教师队伍管理比较混乱等等。县人大常委会以《监督意见书》的形式限期县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及时整改。《监督意见书》如一剂猛药,促使县教育部门深反思、定措施,动真碰硬不手软,对“两免一补”资金该追回的追回、该退还的退还;对违规发放寄宿生活补助的给予通报批评;对搭车收费的由物价部门给予相应的处罚;对教师脱岗问题结合纪检部门进行了整顿;对3所学校校长给予了行政警告处分,对4所学校校长给予了通报批评。再如,2012年县人大常委会又以《监督意见书》的形式要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上加砝码、加力度。意见书下发后,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发改、经信、水利等有关部门和工程建设单位领导参加的加快工程进度部署会,采取领导包项目、部门包协调、建设单位包质量的办法,使莱茵湖郡旅游开发、沁园春矿泉水开发等十大重点工程如期完成,为全县转型跨越奠定了基础。 选择重点跟踪督查落地有声 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是监督 “一府两院”的一种有效形式。对此,县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建议进行督办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如,2011年,县人大常委会把“关于解决城乡幼儿入园难”作为一号督办建议交于县政府,并由人大教科工委牵头对城乡幼儿入园情况进行视察调研,发现存在着全县城乡幼儿园规模不够,供需矛盾突出;幼教队伍薄弱、师资水平不高;办园条件简陋、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。幼儿是祖国的未来,幼教工作不能忽视,必须引起政府高度重视。通过视察调研,进一步促进了县政府对这个建议的落实。县政府的主要措施有:一是制定了《沁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》,拟加大投入,通过新建、改建、扩建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;二是在县城新建两所幼儿园,目前投资200多万元的城南绿苑幼儿园已经落成,即将投入使用;三是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,改建一批公办幼儿园;四是出台优惠政策,支持农村、社区集体举办幼儿园;五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、减免租金、以奖代补等措施,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。从而较好地解决了“入园难”的问题。此外,通过督办新建垃圾场、供热工程建设等建议,较好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,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。(冯清 刘建怀)
|
|
[
关闭CLOSE ] [
打印PRINT ] |
|
|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