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|
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
|
日期:
2013年11月06日
|
11月6日,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在上海浦东举行,我市和苏州、成都、长沙等31个城市荣获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。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、市政府党组成员许霞代表我市接受文化部授牌。 自2011年6月被文化部、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、山西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,我市大力实施“文化强市”战略,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努力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,积极开展示范区创建活动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 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。我市把建设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作为示范区创建的重中之重。新建了市群众艺术馆、市歌舞团排练厅,改造了潞州剧院、潞安剧院;新建了3个县级文化馆和4个县级图书馆。“两馆”面积由创建前的6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0万平方米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32个,村文体活动室3454个、农家书屋3515个,实现了综合文化站、文体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全覆盖。 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。全市28个 “两馆”,2个博物馆和13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。15处纪念馆、收藏馆、文博场所等企业自办文化设施和民营文化资源也实行了免费开放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在市县“两馆”全部建立了专门网站。按照总分馆制的模式,市图书馆总馆与13个县(市、区)分馆全部联网运行,实现了“一证通用、通借通还”。抓住市图书馆被确定为全省数字图书馆试点的契机,将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覆盖到了县、乡、村。在全市所有的乡镇(街道)和社区建立了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。按照市有分中心、县有支中心、乡村有服务点的模式,延伸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,目前已实现“村村通”目标。 公共文化活动广泛开展。一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。实施了图书流动服务车进社区、文艺轻骑小分队下乡等4项面向基层、面向农村的文化服务项目。去年市里专门购置了两辆图书流动服务车,每月选择10个社区开展巡回流动服务;文艺轻骑小分队下乡演出300多场次,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。在全市经常组织开展社区文化、广场文化、企业文化、校园文化、军营文化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活动。从市级演出团体抽调演员,进学校、入社区、到农村进行演出。去年全市共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近900场,受众人数达到150万。二是创作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。群舞《海英和她的妈妈们》、潞安大鼓《好婆婆》、长子鼓书《常回家看看》荣获全国第十六届“群星奖”。多个节目参加了央视《我们的节日——清明》、《欢乐中国行——魅力长治》和《激情广场》的拍摄工作。上党梆子《丹凤朝阳》、襄垣秧歌《豫让与襄子》获山西省“五个一工程奖”,蝉联山西省戏曲“杏花奖”比赛第一名。三是培育了长治“草根文化”品牌。在全市打造了一批群众自编、自导、自演、自乐的广场消夏文化活动、“大家走到一起来”社区文化艺术节、新秧歌大赛等“草根文化”品牌。我市将发展群众自办“草根”文化作为重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,形成了一系列制度设计成果。今年5月14日,课题研究成果顺利通过文化部专家评审。 此外,在示范区创建中,我市还先行先试、大胆创新,探索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标准化、建立群众自办文化长效机制、构建街居“五个一”文化活动体系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,极大提升了公共文化的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。(史俊长) |
|
[
关闭CLOSE ] [
打印PRINT ] |
|
|
 |